1. 首页>>观点

读书与审美没有必然联系——从阿城的《棋王》说起

从贵州回来的楚兄开始了他新的大作:最近刚读完阿城的《棋王》,惭愧得紧,虽然我是学中文出身,但读书确实很少,骨子里也不是那种特别爱读书的人。我平时懒散惯了,读书慢,故挑剔,心血来潮看看书也只找对自己胃口的书。


在我眼里,读书就好比读女人,书中自有颜如玉,不分国度,随缘而就,中意为上。自己不喜欢的书,大可以束之高阁,然遇到极品则会爱不释手,反复咀嚼,那种唾手可得的快感,岂能轻易放过?

即便自寻“读书慢”的借口,但我对于文史哲之名著名篇,全幅涉猎之“猛志固常在”。先把书单开出来,至于某些名著看一两页不喜,便打入冷宫,或者还没来得及看的,那就得用史航那句“还有一些好书没看,是我活下去的动力”来自勉自慰了。

阿城算名气大到必读的当代中国作家了,《阿城精选集》买来很久,《棋王》又是久负盛名的首篇,自然早在我的必读之例。作为一位久仰阿城者,读《棋王》大概是认识这位作家最好的方式了。

微信图片_20220429163550.jpg

阿城
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市,祖籍重庆市江津区。中国内地作家、编剧。

言归正传,作为上个世纪80年代阿城轰动文坛的成名作及首部短篇小说,平实而论,《棋王》文风朴素而不乏生气。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现了故事不露痕迹的浓郁背景色彩,足见作者深厚的写作构思功底。这大概也与他在从事写作之前,自小便擅长说书讲故事的经验底色有关。篇中偶见令人咀嚼反刍的金句,譬如此句:“王一生整了整书包带儿,就急急地顺公路走了,脚下扬起细土,衣裳晃来晃去,裤管儿前后荡着,像是没有屁股”便足见其生动洗练的人物白描功夫,棋王王一生利落又潦倒的形象在他的文字里既活色又生香。小说结尾一语:“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则道出了活在俗与不俗之间的人生思考智慧与行文主旨。

然而,《棋王》并不是我喜欢的小说类型。也许是自己先前对《棋王》的理想预期太高,而其文笔及作品深刻度似乎都没有像传说中那么伟岸。我反思后扪心自问,主要是他的叙述方式在我看来还是比较严肃正统,加之文段都很长,密密麻麻,节奏感不强,对我这种反应有点迟钝的人,读起来还比较费劲。此外,毕竟是一部36年前的小说,时过境迁,而没有知青岁月经历的我,读《棋王》这种波澜不惊,意料之中的故事,委实还找不到强烈的亲近与共鸣感。

阿城,这位在王朔和陈丹青眼中的“作家中的作家”似乎于我而言尚有过誉之嫌。即便如此,我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建国后出生的作家里,高手本就寥落,与共和国同龄,年逾70的阿城确是一位特色鲜明且很突出的中国作家。

记得我读大学那会印象最深的现当代中国作家小说作品是余华的人生三部曲(《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张贤亮的爱情三部曲(《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然后便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陈忠实的《白鹿原》。但我这人又比较健忘,自小最不擅长的就是背记课文,今天想来,关于那些小说,记住的只是一种感觉,至于小说情节其实大多都忘了。《活着》印象最深,也比较喜欢,能记住不少情节,是因为还看了两遍电影,同名电影《活着》在我眼里也是张艺谋导演的巅峰之作。这些小说,我无法想象今天如果再重读,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就像今天我对《棋王》的距离感,也许只是盛名之下一时的恍惚。《棋王》所产生的震荡和意义贡献可能更多应该赋予在它所产生的那个一去不返的年代里。

宋人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后人把这句话简化为“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一代文学大师、曾担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甚至说:“我时常幻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可见,读书是美好的,一本好书背后凝聚着作者毕生的思想智慧,它成为人类精神栖居的应许之地。

不读书是万万不行的,但读死书很害人,读多了更坏脑子,恰如古训所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说的好:“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

微信图片_20220429163558.jpg


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喜欢同一本书的人,自然有着志同道合的默契。

读书好比交友,友不在多,贵在风雨同行,人不在远,贵在心灵相通。

读书又好比找恋人,它会心心相印在不可复制的人生履历里影响人的一生。

读书于我而言,开悟启智,方为要义,从上学期间迷恋林清玄、古龙到出校门后又重读鲁迅与王小波,便可一窥这一径长途中心路历程的嬗变。

读书不是为了有用,而是为了洗心。正如禅宗传法之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审美是一种直觉,文化是一种自觉,与读书多少没有必然联系。进一步说,文学修养并不等于审美眼力(吴冠中语)。中国当下的美盲远远大于文盲,是因为有文凭并不代表有文化。当然,不是说有文化底蕴就一定能做大画家,而是说一个书画家没有文化底蕴,书画作品也好不到哪里去。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书画家的文化底蕴决定了他能走多远。

画家不读书肯定是有问题的,但并不是说,读过很多书的人就一定审美认识高或者画得好。我见过很多著名的艺术史学者、美学教授、画廊主、社会公知和网红主播,审美低俗得让人大跌眼镜,几乎就是美盲。他们因为头衔等身或在艺术审美之外的行业有所成就,便自以为是误导粉丝,这种盲目或有意的角色错位,旋即把一幅幅地摊装饰画捧上了天。

艺术家是天生的,所有的外缘,包括读书,不过是为了激活并驾驭你内在的天赋。

有些书只适合年少轻狂时去读,比如古龙的武侠小说。我很庆幸在那样一个年纪遇见古龙。那一页饱含少年情怀的武侠风情注定将浸透我的一生,仿佛那湖心亭看雪的痴情同道,相逢浮一大白的快意从未熄灭。

书成蕉叶文犹绿,吟到梅花句亦香”,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敞开的书,文字背后的意义远远大于文字本身。

读书之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混在人间烟火里,做个心安理得的市井小民,闲人之所忙,忙人之所闲,随艺寻欢,好不快哉!

其实我想说的是,读书之用在于提升一个人的审美精神境界。读书与审美,亦如“指月”之“指”与“月”,生活之有趣即明月之所在。


版权声明:本文的文字和图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及图片侵权, 请发邮件至8776327@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立刻删除。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ishuhuakai.cn/guangdian/9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26433838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