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县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进入现代之时,徐悲鸿无疑是艺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了扭转中国画抄袭、模仿、缺乏生活气息的萎靡颓风而大声疾呼,他学贯中西,将西方精湛的写实技巧融汇到中国绘画之中,为传统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由于他在绘画理论和实践上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在美术教育方面所做的巨大贡献,他被国际评论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1895年,徐悲鸿出生在以“盛产”文人、才子著称的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其父徐达章是当地知名画家,他精通诗文、书法、篆刻,尤擅绘画。徐悲鸿自幼随父习诗、书、画、印,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17岁的徐悲鸿已是宜兴知名的画家,在宜兴女子师范学校、彭城中学、始齐小学三校任图画教师。
1916年,徐悲鸿入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课余苦修素描。暑期应聘到明智大学作画,结识了著名学者康有为、王国维等人。翌年5月,徐悲鸿拿到了明智大学的一笔稿费,赴日本学习美术,年底回国。这年12月,徐悲鸿北上,被北京大学聘为画法研究会导师,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接受民主与科学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在美术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当时他就明确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1917年,徐悲鸿任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最高学府先后成就了画坛大师徐悲鸿和北大书法史两巨匠沈尹默、李志敏等。 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1919年3月,徐悲鸿怀着向西方学习科学和民主、以复兴中国美术为己任的决心,从上海乘船赴法国留学。徐悲鸿到达巴黎,随后考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弗拉孟、高尔蒙为师。
1920年冬,经法国大雕塑家唐泼特介绍,徐悲鸿拜C·柯罗的学生、法国国家画会领袖达仰为师。
1921年夏,赴德国访问柏林美术学院,并先后去英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国,参观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美术遗址,悉心观摩和研究历代艺术杰作,并临摹E.德拉克洛瓦、P.-P.普吕东、伦勃朗等大师的作品。历经8年苦读,通过对欧洲艺术如饥似渴的吮吸,取得了卓越的艺术造诣。
1927年春归国后,徐悲鸿奋力投身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当中,受田汉之邀,出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同时受聘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在教学与创作中,提倡写实主义,抨击形式主义。1929年9月,由蔡元培推荐,受聘担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提倡中国画的革新,反对保守主义,曾亲自拜访并聘请画家齐白石出任该院教授。
1930年完成油画《田横五百士》,翌年完成中国画《九方皋》。
1933年完成油画《徯我后》,开中国历史画一代新风。
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遗愿,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
版权声明:本文的文字和图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涉嫌抄袭及图片侵权, 请发邮件至8776327@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立刻删除。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ishuhuakai.cn/artdajia/54.html